是維護霍光的,他也擔憂霍光的一時惱火會損害霍光的聲譽,所以他站出來了。
他對霍光說了一席話,提醒他注意不要刑罰過嚴,影響了將軍的聲譽,於將軍不利啊。
杜延年的話有道理,但霍光只聽了一半。
他堅持王平和徐仁下獄,而丞相可以不予追究。
後來,王平腰斬,徐仁自殺,田千秋照樣做他的丞相。
可以說,如果沒有杜延年的寬仁,霍光得罪的人不在少數,正是因為有杜延年,霍光才未治罪田千秋,讓田千秋得以壽終。
霍光治理國內的同時,對於國際上不聽話的鄰居,他也沒有手軟過。
但是,總的來講,霍光不會主動挑起戰爭,只要人不犯我,他也不會犯人。
匈奴自然是邊境上重點防範的鄰居,不過因為情報工作做得好,匈奴的幾次出擊都被霍光提前得知消息,打了他們一個伏擊。
如元鳳三年(前78年),匈奴單于以張掖,酒泉漢軍防守弱,意欲進城搶一搶。但是,消息提前被漢廷得知,霍光嚴令邊境加強戒備,結果匈奴部隊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此後,匈奴再也不敢打張掖了。
匈奴不敢惹大漢,卻盯上了同為大漢鄰居的遼東烏桓。烏桓既是被匈奴祖先冒頓滅國的東胡後代,東胡在近百年的繁衍中,分裂成烏桓和鮮卑。
武帝大破匈奴後,將其遷徙在遼東,並設置烏桓校尉。武帝當時的想法是以烏桓為前哨,監視匈奴,此所謂以胡治胡。
後來,烏桓漸漸強大,已經不聽大漢號令。匈奴因為烏桓挖了匈奴單于祖墳的事,匈奴單于暴怒,連昔日手下敗將都敢來咬一口了,豈非太沒面子。所以,匈奴興兵兩萬,發兵攻烏桓。
霍光得知這一軍情,有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可以明擊匈奴,暗打烏桓。
他就此事徵求了將軍趙充國的建議,趙充國認為不可,他認為匈奴打烏桓,坐收漁利的是我們,不需要出擊。
霍光又問了另一個將軍中郎將范明友,范明友認為可以出擊。
這就夠了,霍光要的就是這句話。
他拜范友明為度遼將軍,領兵二萬,出兵前霍光還告誡范明友,「打匈奴,先以聲討,若匈奴退兵,則即可攻烏桓。」
應該說,霍光的推斷是正確的。當漢軍到達邊境,匈奴果然被漢軍嚇得退兵,范明友則按既定方略攻向烏桓,斬首六千,威震遼東。
當然,遼東一戰拿到漢武時代,根本不值一提,但這一戰卻顯示了霍光在對外策略上的立場,對待不老實的鄰居,他也絕不手軟。
再如西域諸國中,樓蘭龜茲兩國經常反覆,有位叫介子的人提出一個建議,霍光當即拍板同意。這是一次真正的斬首行動,介子帶著一百壯士以使臣名義出訪樓蘭,於席間斬殺樓蘭王,並扶立親漢的尉屠耆,把樓蘭改為鄯善。
如此一來,西域那些不聽話的小國就只能老老實實,俯首聽命。
海內咸服。
元鳳四年(前77年),劉弗陵已十八歲,霍光為其加了冠禮。
按理說,劉弗陵已成年,對權臣應有所忌憚才是,可是這個劉弗陵,卻全然沒有要把權力拿回來的意思。
當然,這也不難理解,劉弗陵記事起,自己就是個孤兒,是個苦命人。
是霍光,培養了他。
他看霍光,或許就像看自己的父親一般。
兒子對父親總是信任的,依賴的,可霍光卻沒有完全體諒到劉弗陵的這份情感。
霍光也有私心。
為了讓自己的外孫女生下皇子,恰巧劉弗陵身體有不適,霍光認為皇上要禁止其他妃嬪侍寢,而且霍光令醫官和侍從都只能這麼說。
結果,早婚的劉弗陵到了十八歲還沒有一男半女,身體卻越來越差。
當然,這個時候,沒有人會著急,十八歲年齡還小,又不是什麼大病,總會好的。武帝不也是二十九歲才生下皇子的麼。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