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哈爾濱,原本目標是著名的中央大街,但導遊說要想更本土,那就去老道外。
百年前的哈埠只有東西兩區,其實十分類似港島和深圳的關係。中東鐵路以西的道里、南崗,是沙俄附屬地,住的都是洋人,由洋人操刀的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始興起。新藝術運動、巴洛克、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等藝術風格的建築紛紛出現。
在中東鐵路東側,與外僑集中的道里區相對的道外區由於未被劃入沙俄勢力範圍,成為民族工商業興起的搖籃。住的是中國老百姓。外資流入後,山東河北兩省的移民紛紛「闖關東投親靠友,合夥投資,興辦商業店鋪。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思想也比較開放,這為他們後來接受西方藝術奠定意識形態上的基礎。
從景陽街拐進靖宇街,沿街看兩側老房子,狼藉滿地。中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立面和固有顏色,在這裡已被很多現代材料和大塊牌匾所肢解,許多沿街建築已看不出主色,甚至有些建築本身已經岌岌可危。
這片已經成為待拆片區,居民已經紛紛搬遷。倒塌後的房子只餘一段漂亮的雕花飾帶供人遐想。已經剷平的匾額上還依稀有老字號的痕跡,難以辨認。
這條狹窄的街道,有一棟頗有氣勢的建築。可是我怎麼也找不到合適的角度拍一張滿意的照片。這棟原本是老銀行,你看那獨特的花紋,這一片都沒有這個花紋。厚重的老式鐵門內一道道的門栓似乎也在印征它從前的身份。根據老地圖查考起來,這棟建築很可能曾是寶隆銀號的所在。
旁邊這座現在看來似乎不太起眼的四層小樓,在1920年可是東北最新的四層百貨大樓,大羅新環球貨店。店名為搜羅全球貨物,革故鼎新之意。洋門臉大玻璃窗首開哈埠商業櫥窗陳列的先河。
金字牌匾由津門大書法家華世奎題寫。室內有哈哈鏡和電動模特兒,在營業大廳還設立借物部和圖書室,特聘請了俄籍美工精心陳列,後來成為西部歌王的王洛賓也曾被引薦到大羅新專門策劃櫥窗陳列。
店內設立哈埠首創的電梯和送錢機,格外引人注目,當時有「到了哈爾濱,必去大羅新,電梯送上樓,滿眼西洋景」之說。整日客流不斷,汽車、馬車、人力車在門前排出很遠。
現在這棟建築主體保存還算完好,只是一樓門面的建築形式和以往不同。原來門廊下的大門和大櫥窗都被砌平改成了緊閉的捲簾門。沒有人再知道這棟破舊大樓的往日風光。沒有人再記得它曾是哈爾濱民族商業的驕傲。將近一個世紀的雨打風吹,繁華如夢消散無蹤。
緊閉的卷閘門、牆上的「危樓」、「驗」等字樣還有那一幅幅搬遷橫幅都說明了這裡不久將來會是另一個模樣。北頭道街8號,這棟被粉刷成薄荷綠色的二層建築十分搶眼。
老照片中這棟建築的顏色有深有淺,在日本人發行的彩色明信片中它是磚紅色的。那時它有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名字——春和堂。這棟小樓上的浮雕繁複華麗,各種卷草花果和春和堂這名字真的很相配呢。
雖隱約還有些當年的氣息,但經過那麼多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劇變。不少原本的建築也被改建。原本氣派的商業區反而顯得有點像貧民窟。這些中西合璧的老建築,從建成到現在已經近一個世紀了,風蝕雨侵,極度缺乏維護監管,破損嚴重。
現有商家的所謂裝修和牌匾對這些建築的遮擋和破壞,致使這些建築都已面目全非。而且這種現象在幾乎所有的老道外商業建築中都普遍存在。如果通過整改能修復這些殘損,重現它們昔日的輝煌當然最好。只怕到時候為了省事,推倒重建落得個不倫不類,就只能憑照片憑弔過往。
日益興起的民族工商者和中國的建築工匠有著極樸素的民俗化審美趣味,他們希望以巴洛克紛繁的裝飾和奢華之風,獲得更多的權利名望。於是將傳統裝飾的意趣和功用與巴洛克建築的形式風格結合起來,創造出這哈爾濱中西方文化融通的特殊產物。這些建築不但凝聚著傳統工匠的建築手藝,也記錄著哈爾濱民族商業的崛起。
令人眼花繚亂的建築,立面通體充滿了裝飾紋理,採用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壁柱。柱頭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https://twm.wangshuge.net/